荻(学名:Triarrhena sacchariflora (Maxim. ) Nakai )为禾本科,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。匍匐根状茎,秆直立,高可达1.5米,直径约5毫米,节生柔毛。叶鞘无毛,叶舌短,具纤毛;叶片扁平,宽线形,边缘锯齿状粗糙,基部常收缩成柄,粗壮。圆锥花序疏展成伞房状,主轴无毛,腋间生柔毛,小穗柄顶端稍膨大,小穗线状披针形,成熟后带褐色,基盘具长为小穗2倍的丝状柔毛;顶端膜质长渐尖,边缘和背部具长柔毛;颖果长圆形,8-10月开花结果。
生长习性
荻是中生性的 ,野生在于山坡、撂荒多年的农地、古河滩、固定沙丘群以及荒芜的低山孤丘上,常常形成大面积的草甸,繁殖力强,耐瘠薄土壤。有时在农耕地的田边,地埂上也有它的群落片断残存。这是暖温带的一种高大禾草。
繁殖方法
荻的繁殖能力相当强,可用茎、根状茎和种子进行繁殖。
播种
11月份,选择生长健壮、无病虫害的植株采集种子,第2年春天直接撒播到整好的土地上,保持土壤湿润,一般需2-3年的培育就能成大片荻草荡。利用种子繁殖,省工、省钱,而且种源充足,运输简便,但生长发育慢。因此,有性繁殖适宜于大面积种植或地下茎采用困难的地方。
地下茎培埋繁殖:头年的l2月份至次年3月份,温度8-l4℃为宜,挖取收割前植株高大、无病虫害植株的地下茎,用剪刀剪成30-50厘米的茎段,移栽与深l5-20厘米的坑穴中,覆土浇水,芽苗出土前后要注意保持土壤湿润。
地上茎扦插繁殖:5-8月份,选取生长健壮、侧芽饱满的荻秆,用刀切成含3个节的小段,斜插于土壤中,留一个节于地上,保持土壤湿润,不久时间,就可以在侧芽出发出幼苗。
地上茎压条繁殖:5-8月份,将荻的地上植株压倒,在上面压上泥土,使荻梢在外面,这样,每个节都能发芽,并长出新的植株。
栽培技术
土壤
荻生长发育的基础,即使在通透性相当差的粘土上,荻也可以生长。在每年有落淤的洲滩地、土质为沙壤、pH值在6.5-7.5之间的土壤上时,荻可以生长良好,且能获得高产。
水分
对荻生长很重要,湿润条件对荻的高产也是至关重要的。氮磷钾等肥料对荻生长是缺一不可的,据测定,在20厘米深的土层中,含氮为45-60kg/hm,磷为60-75kg/hm,钾为45-75kg/hm及以上时,荻植株生长良好,能获得高产。
温度
荻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的生长,需要在15℃左右的温度条件下,日平均气温在l8-25℃时,荻的植株生长发育##旺盛,每天可增高10厘米,产量显著提高。
田间管理
荻出幼苗时要保持土壤湿润,随着苗的长高,可适当增加灌水量。为了促进幼苗快速生长,可在春、夏施用化学**肥料,如氮磷钾肥。在秋、冬季可施用有机肥,使地下茎粗壮生长。同时,应有针对性的采用措施,**荻田中的杂草,使荻草有充足的养分和水分。